分类目录归档:国内

国内知名作家的文章

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

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,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,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、铺着草席,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。

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?没错,不过,不包括父亲在内。

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、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,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。 继续阅读

活着是自己的事

徐闻见 赵金燕

2017年4月24日,在北漂的第25年,育儿嫂范雨素火了。

发布仅几小时,一篇名叫《我是范雨素》的文章席卷全网,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。时年44岁的范雨素,以倔强而柔韧的笔触,用冷淡却幽默的语气叙述了自己与农村家人的故事。文章爆红之后,人们惊艳于范雨素的文字,感叹她育儿嫂的身份。在“标签化”的理解下,新闻记者与出版社编辑络绎不绝地赶往北京。 继续阅读

原生家庭给你的礼物

陈艳涛

假如你有一个“父母皆祸害”的原生家庭,你的人生会怎样?是注定失败,不断陷入深渊,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,还是将糟糕的过往当作砥砺前行的动力,积极上进,有了全新的一片天?

同样的家庭背景下,人生也许会大不同。 继续阅读

王小波散文-变形记

我躺在床上,看着窗外那夕阳照耀下的杨树,树上的叶子忽然从金黄变成火红,天空也变成了墨水似的暗蓝色。我的心情变得好起来。我从床上爬起来,到外边去。那棵杨树的叶子都变成了红绸子似的火焰,在树枝上轻盈地飘动。从太阳上流出很多金色的河流,在暗暗的天顶上流动。大街上的灯忽然全亮了,一串串发光的气球浮在空中。我心情愉快,骑上自行车到立交桥下去找我的女朋友。 继续阅读

唐人自何处来

文/梁秋实

我二十二岁清华学校毕业,是年夏,全班数十同学搭乘杰克孙总统号由沪出发,于九月一日抵达美国西雅图。登陆后,暂息于青年会宿舍,一大部分立即乘火车东行,只有极少数的同学留下另行候车:预备到科罗拉多泉的有王国华、赵敏恒、陈肇彰、盛斯民和我几个人。赵敏恒和我被派在一间寝室里休息。寝室里有一张大床,但是光溜溜的没有被褥,我们二人就在床上闷坐,离乡背井,心里很是酸楚。时已夜晚,寒气袭人。突然间孙清波冲入室内,大声的说:

继续阅读

人到中年,不过如此

文/俞平伯

人到中年,不过如此什么是中年?不容易说得清楚,只说我暂时见到的罢。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,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(或者不很轻微更是人情)。可是走得近了,空翠渐减,终于到了某一点,不见遥青,只见平淡无奇的道路树石,憧憬既已消释了,我们遂坦然长往。所谓某一点原是很难确定的,假如有,那就是中年。

继续阅读

我们都有病

作者:朱德庸

我喜欢走路。

我的工作室在十二楼,刚好面对台北很漂亮的那条敦化南路,笔直宽阔的绿荫绵延了几公里。人车寂静的平常夜晚或周六周日,我常常和妻子沿着林荫慢慢散步到路的尽头,再坐下来喝杯咖啡,谈谈世界又发生了哪些特别的事。

继续阅读

路上的情书 – 林清玄

我捡过一封诀别的情书。

情书上有这样看来普通的句子:“当初是我选择了你,心里明知与你不会长久,还是执着的选择了你。”

“这些日子以来,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一段路。”

“你是一个很好的人,你一定会认识比我好上千倍的女孩。” 继续阅读

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– 刘瑜

有报道说,目前美国单身成年女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已婚女人。这条消息虽然反映了广大老中青妇女感情生活的悲惨状况,但对她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消息:虽然我不如意,跟我一样不如意的很多呀。在一定意义上,共同贫穷才是和谐社会的真谛。

鉴于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,单身成人越来越多,婚姻中各类出墙行为的泛滥成灾,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社会科学工作者,我不禁开始思考婚姻制度的走向问题。等到有一天单身成人女性不是51%(今天的美国数据),而是71%、81%、91%的时候,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?如果存在,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呢? 继续阅读

让我陪你到最后 – 陈雪

“爱是一起负重前行。”

大家都说要学会爱自己。郑敏觉得自己真算是爱自己的代言人了,她认真工作,赚来的钱每年去欧洲旅行,给自己买最好的衣服包包鞋子,头发都是美容院精心吹整染烫,她上瑜珈课,练社交舞,三十二岁身材还像二十出头,路边小摊子她从来不吃,至少也要有店面的餐厅,她一个人就可以点满一桌菜,什么都要尝一点,她喝品牌矿泉水,用高档护肤品,关于爱情她宁缺勿滥。

可是她打从心里感觉不到快乐,她不是不会一个人过日子,可是那种缺乏了什么的感觉挥之不去,她生活得越精致,越感到匮乏。 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