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在手机里的朋友

文/梅园

通信时代,无论是初次相见还是老友重逢,交换联系方式,常常是彼此交换名片,然后郑重或是出于礼貌用手机记下对方的电话号码。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住在别人手机里的朋友。又因某些意外,变成了别人手机里匆忙的过客,这种快餐式的友谊,常常短暂得无法深交。 继续阅读

家是什么


文/龙应台

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,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。早上赶车时,有人催你喝热气腾腾的豆浆。天若下雨,他坚持要你带伞。周末上街时,一家几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摩托车上招摇过市。放学回来时,距离门外几米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,饭菜香一阵一阵的。晚上,一顶大蚊帐,灯一黑,就是甜蜜的时间,在松软的被褥里笑闹踢打。朦胧的时候,窗外幽幽的栀子花香,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。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,那就是家。 继续阅读

思念,是地球上唯一违反地心引力的东西

文/吴念真

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好像很喜欢邻座那个长头发的女孩,常常提起她。每次一讲到她的种种琐事时,你都可以看到他眼睛发亮,开心到藏不住笑容的样子。

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,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怒,甚至因而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。 继续阅读

两个人一起走


文/素黑

两个人在一起,除了互相照应,分享时光外,更重要是,一起向前走。

两个人走比一个人走更有意思,你在相处中发现自己,从付出中学习成长。一个人的角度里只看到自己,两个人的世界,你的视野扩大了。两个人意味着互相照顾。照顾就是“照”亮别人的生命,“顾”(看到)及别人的需要,从自爱流向博爱,生命不再一样。 继续阅读

行使拒绝权


文/毕淑敏

拒绝是一种权利,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。

古人说,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。这个“不为”,就是拒绝。

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,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。 继续阅读

普通人的绝症

文/安期未

今天去医院等血小板时,在治疗室门口碰到了半年未见的老张。五十多岁、原本虎背熊腰的一个山西老汉,现在清瘦了不少,几乎是四仰八叉地躺坐在治疗室门口的长椅上,依旧让他三十多岁的儿子忙进忙出地办着各种治疗、检查的手续。看到我,老张先是愣了一下,打量了我一番便又恢复了方才呆滞、涣散的目光,有气无力地与我打着招呼。 继续阅读

就这样平淡地生活

文/苏童

1980年我考上北师大,9月初的一天我登上北去的火车,从此离开古老潮湿的苏州城。在经过20小时的陌生旅程后我走出北京站。我记得那天下午明媚的阳光,广场上的人流和10路公共汽车的天蓝色站牌。记得当时我的空旷而神秘的心境。 继续阅读